欢迎您来到站长网址收录!
当前身份:游客 [ 登录 | 注册 ]
当前位置:首页>>站点列表>>网站信息>>upd-caup.tongji.edu.cn的模拟结果

抓取结果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 导航 首 页Home 概况Introdction 发展历程 现状概况 系主任寄语 师资Faculty 全职教师 兼职教师 访问学者 教学Teaching 本科生教学 硕士研究生教学 博士研究生教学 国际交流项目 科研Research 平台与基地 科研项目 研究成果 机构Institutions 《城市规划学刊》 《中国城乡规划前沿 (英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亚太地区世界... 同济大学城市建设干部培训中心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 亚洲开发银行 同济大学城市知识... 新闻News 最新动态 学术活动 最新动态(左侧图片新闻)Notice 更多 10-27 第21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成功举行 10-11 吴志强院士团队荣获2024年底德国标志性建筑设计至尊奖 05-11 祝贺!唐子来、吴志强参事工作室揭牌! 04-26 规划教育 | 2024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中期汇报会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 标题21Selected news 更多 学术活动Academic 更多 中法建交60周年活动预告 | 超越界限的遗产: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法遗产保护... 城市规划系2023年校庆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正值同济大学116周年校庆之际,一年一度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学术报告会于2023年5月24日下午于文远楼A213成功举办。本次报告会的主题是“未来城乡,规划创新”,分为上下半场举行。上半场由程遥副教授主持,由杨贵庆教授、张立副教授、曹湛助理教授做学术报告;下半场由钮心毅教授主持,由王兰教授、肖扬副教授、黄璜助理教授、钮心毅教授做学术报告。七位老师在报告中展示了最新科研进展和成果,分享了对学科前沿的思考。上半场杨贵庆《乡村进化:从“生产力-空间形态”关系理论看传统乡村人居空间演进》杨贵庆教授以“乡村进化:从“生产力-空间形态”关系理论看传统乡村人居空间演进“为题,深度思考当下传统乡村人居空间衰败的原因及相应的应对策略。报告首先构建了“生产力——空间形态”关系理论,揭示了生产力的变革导致乡村社会结构的巨变并深刻影响建立在社会结构基础上的空间形态,并由此阐释了传统村落建成空间衰败的历史必然性。在关系理论的指导下,报告提出“乡村进化”的观点,通过重新定义新时代村落的新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以具有时代特征的生产力赋能乡村,实现其活态再生。张立《镇村视角下乡村地区规划管控体系的建构 第11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隆重举办 大会现场2023年5月20日,正值同济大学116周年校庆之际,第11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暨第六届金经昌中国城乡规划研究生论文竞赛结果公布活动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钟庭报告厅隆重举行。论坛采用了线上同步直播的方式,受到各界同仁的广泛关注。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年。城乡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基础。探索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当代青年规划师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本届论坛以“未来城乡 智慧规划”为主题,面向未来,回归初心,以新一代的青年智慧探索城乡发展的新未来。合影主持人王新哲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王新哲先生主持。主持人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背景、主题和活动内容,并邀请了三位嘉宾致辞。嘉宾致辞致辞人石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教授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热烈欢迎大家参加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石秘书长认为创新论坛已成为中国规划行业重要的青年学术交流和技术分享平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尤其是城乡人居环境领域高品质发展离不开对国土空间格局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一行调研指导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建设 规划年会 学术对话四: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规划 | “追求可持续、循规律、长期性的乡村振兴” 第四届“城乡规划学科发展教学研讨会”顺利召开 同济规划学科百年历程与教育成果展 “人类数字城市图谱”全球科学家计划首发 最新动态 Latest news 更多 第21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成功举行 2024.10.27 2024年10月26日,第21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暨2024UP(United Planning)学科发展前沿、2024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颁奖成功举行。本届论坛由金经昌/董鉴泓城市规划教育基金、《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主办,由WUPEN世界规划教育组织、《GUIHUA》期刊、《Urban Studies》期刊协办。本次论坛是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院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也是2024年UP(United Planning)前沿论道系列活动之一,重点关注学科发展问题;同时也是联合国人居署Urban October (城市十月)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论坛由时任《城市规划学刊》主编的董鉴泓先生于2004年倡导创立,迄今已成功举办了21届,累计邀请了来自上百家单位的200多位演讲嘉宾,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界最具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高水平学术盛会,也是中国科协的年度重要学术会议。历届演讲嘉宾均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前沿学者和权威人士。本次论坛主题围绕“城乡规划学科发展未来”,在学科转型的关 吴志强院士团队荣获2024年底德国标志性建筑设计至尊奖 2024.10.11 2024年10月,由德国设计委员会主办的国际性大奖赛德国设计奖(German Design Award)在德国慕尼黑宝马世界举行了颁奖典礼。吴志强院士与同济建筑院合作设计的宁波院士中心获得了2024年底德国标志性建筑设计至尊奖(best of best)。2024 GERMAN DESIGN AWARD Jury Session德国设计奖终审专家由来自企业、高校、设计和品牌领域独立国际专家组成。经过多轮角逐,专家评审团评审出获奖优秀设计作品,涵盖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类别。德国设计奖为设计领域的创新和全球竞争力树立了标杆,凸显了设计如何推动可持续的经济转型。Ningbo Academician Center 宁波院士中心Description宁波院士中心总占地52.57亩,为 “政、产、学、研、创、孵、投”的创新服务平台。明确“以智为核、以用为本、以融为要”的核心定位,坚持创新要素与山水空间相融、聚智纳贤与产业发展互动,为宁波打造一个以院士集群为内核,以创智产业为导向的智慧高地、创新高地,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院士中心典范。改造前后对比宁波院士中心为推动“中国制造”迈进“中国智 祝贺赫磊副教授团队喜获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2024.10.26 祝贺我系邵甬教授当选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4.10.23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一行调研指导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建设 2023.12.04 学术活动 Academic 更多 12 六月 中法建交60周年活动预告 | 超越界限的遗产: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法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 12 六月 城市规划系2023年校庆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12 六月 第11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隆重举办 学科团队 Research team 更多 城乡可持续发展与智能规划 区域和城市空间发展 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 城乡社区和住房规划 城乡历史与遗产保护 城乡规划理论和空间治理 城乡韧性与交通及基础设施 城乡规划方法与技术 健康城市科学与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城乡可持续发展与智能规划”学科团队以培养下一代具有生态价值观的城市规划设计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未来中国新型城乡建构为导向,以师生共同研发可持续智能城镇化为动力,开展相应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并从事本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咨询等工作,将重大工程项目、重要科研项目与教学紧密结合,同时依托“中欧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开展跨学科研究、实践、教学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本学科组由8名成员组成,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助理教授3名,博导4名,硕导8名,拥有城镇群智能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规划2、城市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3、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理论4、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半城市化5、智慧城市6、健康城市7、城乡规划技术与方法8、城市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空间规划9、国际比较研究10、绿色校园 更多>> “区域和城市空间发展”学科团队是“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和方法”国家级教学团队的主体部分之一。本团队大体上是在原“城市总体规划教研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学科领域基本上对应于国家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任务,同时还扩展至区域层面的研究和规划,开展相应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并从事本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咨询等工作。根据学校和学院所规定的教学科研岗位设置办法,本团队设有学科建设责任教授(A岗)一名,A岗教授全面负责本团队的科研、教学工作以及学术队伍建设;设学科方向负责教授(B岗)三名,B岗教授分别主持“区域发展与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城乡生态环境”这三个学科方向的研究、课程建设及教学工作。“区域发展与规划”在专业实践中,主要对应于国家《城乡规划法》所规定的“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学术发展的重点是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承担相应层面的研究课题和理论课程教学。“城市总体规划”在专业实践中,主要对应于国家《城乡规划法》所规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承担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协调。学术发展的重点是探索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方法创新。“城乡生态环境”与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编制中,均需要有生态环境的研究和控制要求。学术发展的重点是开展与城乡规划相关的生态环境研究,并承担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 更多>> “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学科团队承担城市开发控制、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领域的课程建设、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等工作。学科团队拥有完整的师资队伍,在课程建设、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指导学生的城市设计作业多次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学生作业竞赛奖项。团队教师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科研项目。团队教师主持的城市规划设计实践项目多次获得全国和上海市的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和二等奖。 本学科团队设有学科建设责任教授(A 岗)一名,全面负责本团队的学科建设工作;设有学科方向负责教授(B岗)三名,分别负责城市开发控制、城市设计、城市更新学科方向的课程建设、教学和科研工作 更多>> “城乡社区和住房规划”学科团队是同济大学依据2011年国务院学科委员会和教育部调整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确定的二级学科“社区与住房规划”设置的。本团队在原“城市详细规划教研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学科领域基本上对应于国家的“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任务,同时还扩展政策分析和制定的研究,并开展相应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并从事本领域的科学研究、项目咨询等工作。 根据学校和学院所规定的教学科研岗位设置办法,本团队设有学科建设责任教授(A 岗)一名,全面负责本团队的科研、教学工作以及学术队伍建设;并设学科方向负责教授(B 岗)三名,分别主持“城市社区发展”、“城市更新和住房建设”及“乡村发展与规划”这三个学科方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城市社区发展”作为城乡规划学和城市社会学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学术研究的重点是城市社区发展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政策的分析和制定。其专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贯穿于国家《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城市(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有关内容以及单独的社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其课程教学对应于上述相关内容的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 “城市更新和住房建设”在专业实践中,主要对应于国家《城乡规划法》所规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的有关内容;承担城市详细规划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协调,重点研究和探索城市更新机制、住宅区规划及设计创新。 “乡村发展与规划”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专业实践中,依据国家《城乡规划法》所规定的“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的需求而设置,重点开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与乡村规划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及乡村规划理论和设计课程教学。 更多>> “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学科团队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城镇保护”、“传统村落保护”、“中外城市建设史”以及“城市更新”六个学科方向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本团队有教授博导3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外籍兼职3名。分别在“世界遗产城镇保护与管理规划”、“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城市遗产保护研究”、“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气候变化”、“工业遗产保护与在利用”、“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乡村发展”、“历史建筑再利用与历史街区复兴”、“遗产社区发展研究”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研究和教学案例涉及亚太、欧洲和北美地区。本团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的主体,与丽江、平遥、江南水乡古镇、贵州黔东南、安徽皖南、上海、潮州等世界遗产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建立了持续的合作关系,研究、教学和实践案例地域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山东、山西、湖南、江西等省市。本团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法国文化部夏约高等研究院、ICCOROM等国际机构长期开展了学术交流、联合教学、国际培训等活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的重要学术支撑团队。 更多>> “城乡规划理论和空间治理”学科团队致力于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和规划管理及法规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团队由5名成员组成,其中教授4名,助理教授1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城乡规划理论与历史2、规划管理与政策法规3、城市规划实施4、城市更新5、城市规划政治与治理团队主要开设课程包括本科生阶段的城市概论、西方规划思想史、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管理实习;研究生阶段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实施、近现代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等。 更多>> 随着技术进步,城市交通网络和各类基础设施管线对城市空间发展的结构性影响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城乡规划不仅要关注各类技术网络建设和城市用地开发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满足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等基本需求,还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智能化、人性化、社会公平等新规划目标的引导下,努力实现城乡交通和基础设施规划的创新。“城乡韧性与交通及基础设施”团队由潘海啸教授领衔,现有正教授5名,副教授2名,讲师1 名。除担负《城市道路与交通》(上海市精品课程)、《城市交通学》(研究生双语课程)、《城市交通规划前沿动态》(上海市来华留学生英语示范课程)等课程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研究生培养、社会服务以及多方向的重要科研任务。团队现有博士生导师6名,每年招收国内外博士研究生3-5 名,硕士研究生10-15名,并设立有IVM城市机动性国际教席、无障碍环境工程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近年来,团队重点从技术、社会和公共政策三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主持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课题逾10项,重点研究方向包括:1、城市绿色低碳交通规划2、城市公交优先战略实施策略和政策3、城市慢行交通规划4、城市交通的智能化5、弹性城市和防灾减灾规划6、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 更多>> 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是指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分析、研究以及表达方法与技术,包括计算机应用、GIS技术、统计分析等传统方法,也包括实验、模拟、决策、行为分析、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方法技术。城市规划编制的复杂性使规划师需要借助适当的方法与技术来提高认识复杂问题的能力、城市问题的多元性以及信息化时代大量数据的涌现要求规划编制能够与时俱进地有效利用各类数据资源。本学科组既跟踪与吸收相关学科的新方法与新技术,也根据城市规划学科自身特点开发独自的方法与技术,主要研究都围绕规划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3项,其他课题数十项。本学科组积极开展各类规划项目编制实践,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到各类详细规划、城市设计项目。在实践中发现研究课题、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成果,使研究课题与规划项目相互支撑、同步进行。本学科组由4名成员组成,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授名,拥有大数据与城市空间分析Lab(上海高峰高原计划)。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与技术、城市空间与行为、行为分析方法、高密度人流地区空间设计与行人仿真、GIS空间规划决策支持系统、日照分析、城市风廊道、城市热岛、大数据的城乡研究与规划应用。团队主要承担如下课程。本科课程包括:城市系统分析、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研究生课程包括:城市与区域研究专题、博士论文写作、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物理环境模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更多>> “健康城市科学与规划”学科团队面向“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以实现对全生命周期的空间健康促进为研究目标,涵盖宏观到微观多维度空间,探索城市发展对健康和福祉的长短期影响机制。依托国际健康城市研究网络、健康城市专委会等平台,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规划设计。本学科团队目前包括教授1名,副教授1名,助理教授1名;博导2名,硕导3名。团队负责人和成员分别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青年)”。团队顾问和合作教授包括: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关美宝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Anne Moudon教授、达特茅斯学院施迅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劲峰教授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健康城市规划与设计2)城镇化与健康影响评估3)绿色空间与健康 4)平疫结合空间规划方法与技术5)城市治理与发展战略 更多>> 更多>> 城乡可持续发展与智能规划 “城乡可持续发展与智能规划”学科团队以培养下一代具有生态价值观的城市规划设计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未来中国新型城乡建构为导向,以师生共同研发可持续智能城镇化为动力,开展相应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并从事本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咨询等工作,将重大工程项目、重要科研项目与教学紧密结合,同时依托“中欧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开展跨学科研究、实践、教学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本学科组由8名成员组成,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助理教授3名,博导4名,硕导8名,拥有城镇群智能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规划2、城市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3、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理论4、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半城市化5、智慧城市6、健康城市7、城乡规划技术与方法8、城市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空间规划9、国际比较研究10、绿色校园 区域和城市空间发展 “区域和城市空间发展”学科团队是“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和方法”国家级教学团队的主体部分之一。本团队大体上是在原“城市总体规划教研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学科领域基本上对应于国家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任务,同时还扩展至区域层面的研究和规划,开展相应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并从事本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咨询等工作。根据学校和学院所规定的教学科研岗位设置办法,本团队设有学科建设责任教授(A岗)一名,A岗教授全面负责本团队的科研、教学工作以及学术队伍建设;设学科方向负责教授(B岗)三名,B岗教授分别主持“区域发展与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城乡生态环境”这三个学科方向的研究、课程建设及教学工作。“区域发展与规划”在专业实践中,主要对应于国家《城乡规划法》所规定的“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学术发展的重点是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承担相应层面的研究课题和理论课程教学。“城市总体规划”在专业实践中,主要对应于国家《城乡规划法》所规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承担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协调。学术发展的重点是探索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方法创新。“城乡生态环境”与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编制中,均需要有生态环境的研究和控制要求。学术发展的重点是开展与城乡规划相关的生态环境研究,并承担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 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学科团队承担城市开发控制、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领域的课程建设、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等工作。学科团队拥有完整的师资队伍,在课程建设、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指导学生的城市设计作业多次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学生作业竞赛奖项。团队教师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科研项目。团队教师主持的城市规划设计实践项目多次获得全国和上海市的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和二等奖。 本学科团队设有学科建设责任教授(A 岗)一名,全面负责本团队的学科建设工作;设有学科方向负责教授(B岗)三名,分别负责城市开发控制、城市设计、城市更新学科方向的课程建设、教学和科研工作 城乡社区和住房规划 “城乡社区和住房规划”学科团队是同济大学依据2011年国务院学科委员会和教育部调整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确定的二级学科“社区与住房规划”设置的。本团队在原“城市详细规划教研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学科领域基本上对应于国家的“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任务,同时还扩展政策分析和制定的研究,并开展相应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并从事本领域的科学研究、项目咨询等工作。 根据学校和学院所规定的教学科研岗位设置办法,本团队设有学科建设责任教授(A 岗)一名,全面负责本团队的科研、教学工作以及学术队伍建设;并设学科方向负责教授(B 岗)三名,分别主持“城市社区发展”、“城市更新和住房建设”及“乡村发展与规划”这三个学科方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城市社区发展”作为城乡规划学和城市社会学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学术研究的重点是城市社区发展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政策的分析和制定。其专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贯穿于国家《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城市(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有关内容以及单独的社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其课程教学对应于上述相关内容的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 “城市更新和住房建设”在专业实践中,主要对应于国家《城乡规划法》所规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的有关内容;承担城市详细规划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协调,重点研究和探索城市更新机制、住宅区规划及设计创新。 “乡村发展与规划”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专业实践中,依据国家《城乡规划法》所规定的“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的需求而设置,重点开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与乡村规划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及乡村规划理论和设计课程教学。 城乡历史与遗产保护 “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学科团队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城镇保护”、“传统村落保护”、“中外城市建设史”以及“城市更新”六个学科方向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本团队有教授博导3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外籍兼职3名。分别在“世界遗产城镇保护与管理规划”、“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城市遗产保护研究”、“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气候变化”、“工业遗产保护与在利用”、“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乡村发展”、“历史建筑再利用与历史街区复兴”、“遗产社区发展研究”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研究和教学案例涉及亚太、欧洲和北美地区。本团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的主体,与丽江、平遥、江南水乡古镇、贵州黔东南、安徽皖南、上海、潮州等世界遗产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建立了持续的合作关系,研究、教学和实践案例地域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山东、山西、湖南、江西等省市。本团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法国文化部夏约高等研究院、ICCOROM等国际机构长期开展了学术交流、联合教学、国际培训等活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的重要学术支撑团队。 城乡规划理论和空间治理 “城乡规划理论和空间治理”学科团队致力于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和规划管理及法规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团队由5名成员组成,其中教授4名,助理教授1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城乡规划理论与历史2、规划管理与政策法规3、城市规划实施4、城市更新5、城市规划政治与治理团队主要开设课程包括本科生阶段的城市概论、西方规划思想史、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管理实习;研究生阶段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实施、近现代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等。 城乡韧性与交通及基础设施 随着技术进步,城市交通网络和各类基础设施管线对城市空间发展的结构性影响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城乡规划不仅要关注各类技术网络建设和城市用地开发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满足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等基本需求,还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智能化、人性化、社会公平等新规划目标的引导下,努力实现城乡交通和基础设施规划的创新。“城乡韧性与交通及基础设施”团队由潘海啸教授领衔,现有正教授5名,副教授2名,讲师1 名。除担负《城市道路与交通》(上海市精品课程)、《城市交通学》(研究生双语课程)、《城市交通规划前沿动态》(上海市来华留学生英语示范课程)等课程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研究生培养、社会服务以及多方向的重要科研任务。团队现有博士生导师6名,每年招收国内外博士研究生3-5 名,硕士研究生10-15名,并设立有IVM城市机动性国际教席、无障碍环境工程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近年来,团队重点从技术、社会和公共政策三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主持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课题逾10项,重点研究方向包括:1、城市绿色低碳交通规划2、城市公交优先战略实施策略和政策3、城市慢行交通规划4、城市交通的智能化5、弹性城市和防灾减灾规划6、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 城乡规划方法与技术 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是指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分析、研究以及表达方法与技术,包括计算机应用、GIS技术、统计分析等传统方法,也包括实验、模拟、决策、行为分析、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方法技术。城市规划编制的复杂性使规划师需要借助适当的方法与技术来提高认识复杂问题的能力、城市问题的多元性以及信息化时代大量数据的涌现要求规划编制能够与时俱进地有效利用各类数据资源。本学科组既跟踪与吸收相关学科的新方法与新技术,也根据城市规划学科自身特点开发独自的方法与技术,主要研究都围绕规划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3项,其他课题数十项。本学科组积极开展各类规划项目编制实践,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到各类详细规划、城市设计项目。在实践中发现研究课题、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成果,使研究课题与规划项目相互支撑、同步进行。本学科组由4名成员组成,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授名,拥有大数据与城市空间分析Lab(上海高峰高原计划)。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与技术、城市空间与行为、行为分析方法、高密度人流地区空间设计与行人仿真、GIS空间规划决策支持系统、日照分析、城市风廊道、城市热岛、大数据的城乡研究与规划应用。团队主要承担如下课程。本科课程包括:城市系统分析、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研究生课程包括:城市与区域研究专题、博士论文写作、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物理环境模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健康城市科学与规划 “健康城市科学与规划”学科团队面向“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以实现对全生命周期的空间健康促进为研究目标,涵盖宏观到微观多维度空间,探索城市发展对健康和福祉的长短期影响机制。依托国际健康城市研究网络、健康城市专委会等平台,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规划设计。本学科团队目前包括教授1名,副教授1名,助理教授1名;博导2名,硕导3名。团队负责人和成员分别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青年)”。团队顾问和合作教授包括: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关美宝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Anne Moudon教授、达特茅斯学院施迅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劲峰教授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健康城市规划与设计2)城镇化与健康影响评估3)绿色空间与健康 4)平疫结合空间规划方法与技术5)城市治理与发展战略 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19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网站标题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

关键词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站点描述

同济大学